-
友情链接:
Powered by 联华证券策略-正规炒股平台|正规实盘配资门户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随着小米 su7的走红金融类股票是哪些股票,“众泰汽车”这个名字,又重新出现在了公众视野。
因为论外观,它比小米更像保时捷,且也营造出了某种“豪华感”;
论造车经验,也远比小米的积累丰厚...
但令人不解的是:
小米 su7却走向了成功,而众泰汽车不仅烧光了200多亿,还最终走向了破产重组。
为什么会这样的呢?是因为众泰汽车生不逢时吗?
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有趣的事情。
提到这个问题,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就是“生不逢时”。
尤其是那些对新能源车不太看好的朋友,更是笃信了这个观点。
“说白了,新能源车有什么技术含量呢?找宁德时代买电池,常州汇拿电机,再弄个外壳,车不就做好了吗?”
只是众泰没赶上这样的好时机,发动机、变速箱什么的不能这么买——否则,哪里还轮的到小米汽车。
这种说法听起来确实有点道理,但仔细一想,又觉得不合常规。
因为造电车真的这么容易,福特的电动化业务,就不会亏损51亿美金了;
与此同时,大众也不会和小鹏合作,丰田也不会和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…
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的情况,只能说造车,特别是造电车,真的比想象中难。
此外,大家或许不知道,众泰汽车这个名字,也有过辉煌的时期,销量其实并不差。
像在2017年,它们整车销量达到22.8万辆,占全国市场销量的0.8%,营收规模更是从17亿跃升至208亿。
就这个数据,放到2025年其实都超越很多品牌了…
但为什么后来却不行了呢?没能像小米汽车那样持续走红?
在我看来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“自我定位”有问题。
说白了,众泰的策略本身没问题,通过模仿保时捷迅速吸引了眼球,也确实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销量。
但错就错在,众泰把这条路当成了“唯一的路径”,甚至把“模仿”当成了品牌核心竞争力。
这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它的产品没有灵魂,市场对它的认知始终停留在“山寨”和“仿制”层面。
消费者不会真正认同它的品牌,最多是抱着“花更少的钱,买个看起来像豪车的玩具”的心态去尝试。
但问题是,消费者可以图新鲜买一次,谁会一直买“假保时捷”呢?
所以,销量下降得那么快,也就不奇怪了。
说到底,汽车市场的竞争,是品牌、产品和用户体验的竞争。
当其他车企都在加速提升技术、优化产品体验时,众泰却还在想着“再复刻一个豪车”。
这条路,注定走不远。
当然,要说“自我定位”是唯一的错误,那也谈不上。
更糟糕的问题还在于,众泰汽车的产品力没跟上。
说白了,你外观像保时捷没问题,但内在能不能像一下?
举个例子,假如曾经的众泰,操控、车机、动力、底盘等方面,能媲美甚至超越保时捷。
而且,价格还只有保时捷的几分之一……
你觉得消费者会不会买单?
肯定也会!
因为你外观像保时捷,大家或许会笑你;但如果你开起来像保时捷,那车企就得开始紧张了。
更进一步,如果你的性能和体验能超越保时捷——那消费者自然就爱你了。
但问题是,众泰做到了吗?并没有。
不仅没做到,反而质量和售后表现都很糟糕……
用过来人的话来说就是:
“虽然众泰的外观像保时捷,但车漆看起来就很廉价,门把手一拉,感觉就像10万块车的质量……”
更别提座椅、方向盘、驾驶体验了——顶多就是十万块车的水准。
与此同时,经过了多年的耕耘,众泰汽车都没能打造自己的护城河,获得核心竞争力——这又给了它致命一击。
虽然在大家看来,小米汽车还不是一样:造车经验这么短,有啥核心竞争力?
但这么想,就大错特错了。
要知道,小米一直在做智能硬件,在软件优化,软硬件结合方面,其实做得非常好。
说白了,但凡去试试就会发现,小米汽车的车机交互,系统流畅做得非常好。
从实际的体验来看,它的表现和蔚小理相差无几,甚至在某些方面,超过了很多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。
就这个情况,怎么能说没有竞争力呢?
关键是电车这玩意,还特别强调“软件控制”,而非传统的机械驱动。
像一辆新能源车里面,往往存在数亿行的代码,这些代码控制着车辆的刹车、动力、门窗、电池等多个方面。
小米具备这方面的优势,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了。
因此,和众泰汽车还很不相同。
总的来看,真的不要小瞧小米汽车。
从目前的销售数据和产品力看来,小米真的很强。
不然也不会有很多车企,买回来拿过去研究了金融类股票是哪些股票,不是吗?
Powered by 联华证券策略-正规炒股平台|正规实盘配资门户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